潤滑油泡沫特性測定儀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模擬實際工況下的通氣環境,量化測量潤滑油在特定溫度下產生泡沫的 “傾向性"(生成能力)和 “穩定性"(消散能力),最終判斷油品抗泡性能是否達標。
其核心工作流程可拆解為以下 4 個關鍵步驟,所有操作均嚴格遵循 ASTM D892、GB/T 12579 等標準設定的參數。
1. 工況模擬:精準控制溫度與測試環境
這是確保測試結果貼合實際應用場景的基礎,核心是模擬潤滑油在設備中可能遇到的溫度條件。
溫度控制:設備會將測試用油加熱或冷卻至標準規定的溫度,常見場景包括:
常溫程序(如 24℃):模擬潤滑油在低溫或靜態儲存時的狀態。
高溫程序(如 93.5℃、150℃):模擬發動機、齒輪箱等運轉時的高溫環境。
高溫恢復程序(高溫后回到 24℃):模擬設備啟停過程中溫度變化的工況。
控溫精度:通過內置的加熱模塊、制冷模塊(部分型號)及溫度傳感器,將溫度波動控制在 ±0.1℃~±0.5℃,避免溫度偏差影響泡沫生成。
2. 通氣與泡沫生成:標準化的氣泡沖擊過程
這一步是主動觸發潤滑油產生泡沫,關鍵在于保證通氣參數的一致性,確保不同樣品的測試結果可對比。
通氣參數固定:設備通過氣體流量控制器,以94mL/min±5mL/min的穩定流量,向裝有 200mL 待測油樣的專用量筒內通入干燥空氣,持續通氣 5 分鐘。
擴散頭的作用:空氣需經過標準規格的 “氣體擴散頭"(直徑 25.4mm,滲透率 3000~6000mL/min)后再進入油樣,目的是產生大小均勻的微小氣泡,模擬潤滑油在設備中攪拌、振蕩時的氣泡生成狀態。
3. 泡沫量化評估:測量 “傾向性" 與 “穩定性"
通氣結束后,設備通過人工觀察(傳統型號)或機器視覺(智能型號),記錄兩個核心指標,完成泡沫特性的量化。
泡沫傾向性(生成能力):通氣過程中,實時觀察并記錄油樣產生的最大泡沫體積(單位:mL)。體積越大,說明油品在擾動下越容易產生泡沫,傾向性越強。
泡沫穩定性(消散能力):停止通氣后,分別在1 分鐘、10 分鐘兩個時間節點,記錄量筒內殘留的泡沫體積(單位:mL)。殘留體積越小、消散越快,說明油品抗泡穩定性越好。
4. 數據輸出與結果判定
測試結束后,設備會自動匯總 “最大泡沫體積"“1 分鐘殘留體積"“10 分鐘殘留體積" 三組數據,結合對應標準判斷油品是否合格。
例如按 GB/T 12579 要求,某類工業齒輪油在 24℃程序下,最大泡沫體積需≤150mL,10 分鐘殘留體積需≤0mL,否則判定為抗泡性能不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