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粘度測定儀的校準核心是毛細管粘度計常數校準和恒溫槽溫度精度校準,兩者缺一不可。
一、核心校準對象 1:毛細管粘度計(關鍵部件)
毛細管粘度計是測量的 “核心傳感器",其 “粘度計常數"(單位:mm2/s2)會因長期使用(如內壁磨損、殘留污染)發生變化,必須定期校準。常用、準確的方法是標準粘度油法,步驟如下:
準備校準材料
選擇 2-3 種有證標準粘度油,其粘度范圍需覆蓋待校準粘度計的常用測量范圍(例如粘度計常測 40℃粘度為 10-100mm2/s,就選 40℃粘度為 20mm2/s、80mm2/s 的兩種標準油)。
確保標準油在有效期內,且儲存符合要求(避光、恒溫,無分層或渾濁)。
清洗待校準的毛細管粘度計,用干燥氮氣吹干,避免殘留油污影響結果。
恒溫與測量
將恒溫槽溫度設定為標準油的校準溫度(通常為 40℃或 100℃,需與標準油證書上的溫度一致),待溫度穩定(波動≤±0.05℃)后,保溫至少 30 分鐘。
按正常測量步驟,將標準油注入粘度計,排除氣泡后放入恒溫槽,再次保溫 15 分鐘,確保油樣溫度與槽溫一致。
用秒表(精度≥0.1 秒)重復測量標準油的流經時間 3 次,每次測量值的相對偏差需≤0.2%,取平均值作為最終流經時間(t)。
計算粘度計常數
根據運動粘度公式 ν = C×t(ν 為標準油的已知運動粘度,單位 mm2/s;C 為粘度計常數,單位 mm2/s2;t 為平均流經時間,單位 s),推導得 C = ν / t。
用兩種不同粘度的標準油分別計算 C 值,兩次計算結果的相對偏差需≤0.5%,否則需重新清洗粘度計并重復測量,最終取兩次 C 值的平均值作為該粘度計的校準常數。
校準結果判斷與處理
若校準后的 C 值與粘度計出廠時的標稱常數偏差≤5%,則該粘度計可繼續使用,后續測量需用校準后的 C 值計算結果。
若偏差>5%,或兩次標準油計算的 C 值偏差>0.5%,則需檢查粘度計是否有破損、堵塞,或更換新的毛細管粘度計后重新校準。
二、核心校準對象 2:恒溫槽(溫度精度校準)
運動粘度對溫度極其敏感(如潤滑油溫度每偏差 0.1℃,粘度測量誤差可達 1%-2%),因此恒溫槽的溫度精度必須定期校準,常用兩種方法:
方法 1:標準玻璃溫度計法(常規實驗室適用)
選擇二等標準水銀溫度計(精度 ±0.05℃),其量程需覆蓋恒溫槽的常用工作溫度(如 0-150℃)。
將溫度計插入恒溫槽的測溫區(與粘度計放置位置一致,避免靠近加熱管或攪拌槳),深度符合溫度計要求(通常插入液柱長度的 2/3)。
待恒溫槽溫度穩定后,每隔 10 分鐘讀取一次溫度計示數,共讀取 5 次,計算平均值(T1),與恒溫槽的顯示溫度(T2)對比。
要求 |T1 - T2| ≤ 0.1℃,若超差,需調整恒溫槽的溫度補償參數,或檢查加熱管、溫度傳感器是否故障。
方法 2:鉑電阻溫度計法(高精度要求場景)
使用經計量檢定合格的鉑電阻溫度計(精度 ±0.01℃),連接高精度電阻測試儀(如千分表)。
將鉑電阻探頭固定在恒溫槽的標準測溫點,待溫度穩定后,記錄電阻值并換算為溫度(T3),與恒溫槽顯示溫度(T2)對比。
校準點需覆蓋恒溫槽的常用溫度(如 40℃、50℃、100℃),每個點的偏差均需≤0.05℃,確保全量程溫度精度達標。
三、校準周期與通用要求
校準周期:毛細管粘度計建議每年校準 1 次;恒溫槽建議每 6 個月校準 1 次,若環境溫度波動大(如實驗室無空調),可縮短至 3 個月。
校準前準備:校準前需清潔儀器(包括恒溫槽內的油污、粘度計內壁殘留),并讓儀器預熱 30 分鐘,確保處于穩定工作狀態。
記錄與追溯:所有校準過程需詳細記錄(標準油證書號、校準溫度、流經時間、計算結果、校準人員及日期),校準記錄需保存至少 3 年,便于數據追溯。